聊聊秋季养生之“秋冻”!

[ 发布时间:2020-07-11 10:28:20 ]
[ 阅读次数:3674 次 ]

“一场秋雨一场寒”,凉爽的秋季,早晚温差较大,容易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一系列的问题。特别是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骨关节病以及小儿人群。那么,秋季养生需要注意哪些?老人常说的“秋冻”有什么讲究?“秋膘”要怎么贴呢?

秋季养生之“秋冻”

春捂秋冻,意思是暑去秋来,不要过早的添加衣服,冻一冻可以让身体适应寒冷的天气......意义何在?

简而言之,“秋冻”其实就是防寒锻炼。“秋冻”可以提高人体的抗寒能力,激发身体机能逐渐适应寒冷的环境。如果此时过早的穿上棉衣,便无法让身体得到锻炼,不能很好地增强身体抵抗能力。

但也并不是人人都适合“秋冻”,且就算能抗“冻”的人也需要把握有度,科学“秋冻”!

5类人群不宜“秋冻”

1:心血管疾病患者

秋季早晚温差大,血管收缩,负担加重,“秋燥”容易引起体内缺水,导致血液粘稠度增加,极易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中风等疾病。所以,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应注意保暖,根据气温变化随时增减衣服。

2:呼吸道疾病者

支气管炎、哮喘、肺心病等呼吸道疾病患者,也不适合“秋冻”。冷空气会对人的气道,产生不良刺激,从而诱发气管、支气管和小气道的痉挛,使得病症复发或加重。因此,早晚出门最好带上口罩或者丝巾,以保护呼吸道,免受刺激。

3:骨关节炎者

患有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患者,常会反复出现腿部肿胀、沉重感,受寒后加重,引起关节肿胀,行走不便等。因此,此时更应注意腿部保暖,不宜再穿凉鞋,早晚外出锻炼时,可穿上护膝等。

4:慢性胃病者

季节交替,特别容易引起感冒,受寒等,而同样容易引起胃炎、胃溃疡等疾病的发作,严重者可引起胃出血等并发症。因此,既往有胃病病史的患者,更应注意不宜再食冷饮,冰镇水果不宜再吃,且应注意腹部保暖。

5:糖尿病患者

当糖尿病患者的血管突然收到冷空气刺激时,会发生血管痉挛,使血流量进一步减少,而其常合并周围血管神经病变,会导致微循环障碍,容易引起组织坏死和糖尿病足。

此外,老人和小孩体质弱,抵抗力差,也不可一味的“秋冻”。一般情况下,日照温度在15℃-20℃时,可适当减衣,但临近初冬,还是应做好保暖工作,顺应天时自然变化,不可盲目“秋冻”。

除了做好日常的生活保养之外,中医药对以上几类人群的治疗和调养也能起到较好的治疗和防治效果,可以降低和减少发作的频次,改善病症的症状,在即将要来的冬季打好身体基础,安全健康的渡过寒冬。

注:医疗科普仅供参考,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