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中医药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其中,大量的成语、故事(传说)、谚语中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印记,蕴含着中医药智慧、中医药理念、中医药方法。为大力实施中医药健康文化推进行动,推动中医生活化、生活中医化,提高全区居民的中医药文化素养,区卫生健康局将陆续向广大市民公布彰显中医药文化的十个成语、十个故事(传说)及十个谚语,敬请大家关注。
中医药文化之“十个成语”
1.沁人心脾
中医讲五气———臊、焦、香、腥、腐,分别对应肝、心、脾、肺、肾,香气发散,辛香入脾,可使人神清气爽,内心产生愉悦、舒适的感受。2.乐极生悲
快乐到了极点的时候,容易发生悲痛的事情,也有物极必反的意思。中医理论认为,重阳必阴、重阴必阳,阳之极可转为阴,阴之极可转为阳。悲、乐是两种相反的情绪,故乐之极可生悲。3.肝胆相照
比喻人与人交往,真心相见,以诚待人,心心相印,互帮互助。在中医藏象和经络系统中,肝和胆解剖部位相近,肝藏血、行疏泄、主谋略;胆藏精汁、以通为顺、主决断。肝、胆互为表里,功能互帮互助,密切相关,故云肝胆相照。
4.釜底抽薪
意思是把柴火从锅底抽掉,锅中之水自能止沸,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釜底抽薪是中医的一种治疗方法,指用泄火通便的办法从下泄热,用于上中二焦热盛之证,而非见热清热扬汤止沸的治法,治标不治本。
5.物腐虫生
东西腐烂了才会生虫。比喻祸患的发生,总有内部的原因,也比喻本身有了弱点,别人才能乘机打击。物腐虫生,指物先腐而后虫生,与中医学“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一脉相承,强调了内因的重要性,外因通过内因才能产生作用。
6.药食同源
中药来源于自然界,很多中药可以食用,很多食物可以药用,两者都具有“寒、热、温、凉”之四性,“酸、苦、甘、辛、咸”之五味,可以纠正人体的偏性,所以说药食同源。
7.心平气和
指思想或精神平静,没有烦躁或压抑的感情。喜、怒、忧、思、悲、恐、惊,是人的七种情志变化,中医理论认为,七情与五脏六腑密切相关,当某种情志表现太过时,就会引起相关脏腑气血紊乱,导致疾病的发生,保持心情平和,有利于身体健康。
8.过犹不及
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体现了中医“致中和”的思想,即讲究维持平衡。任何疾病的产生都是机体动态平衡被打破的结果,而中医治疗疾病就是通过各种办法,使机体回复到平衡的状态。
9.针砭时弊
砭:是指古代用来治病的石针或石片。针砭,本意是说用针刺、砭石治病,引申为指出、发现和纠正错误。比喻时代和社会问题应象治病一样,通过针砭之术,以使问题解决。
10.妙手回春
称赞医生的医术高明,能把垂危的病人治好。比喻将颓势扭转过来。中医学认为,春天属肝,主生发,给人带来希望,因此讲妙手才能回春。